黃麴黴毒素B₁是食品中常見的黴菌毒素之一,主要由黃麴黴、寄生麴黴等黴菌產生,廣泛污染穀物、堅果、糧油及發酵食品等。其毒性極強,具有強致癌性,長期攝入可顯著增加肝癌風險,因此我國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₁的限量標準極爲嚴格。然而,即便在嚴格的監管與生產規範下,超標事件仍時有發生,防控難度較大,這背後是環境與人爲因素的雙重作用。
首先,環境因素爲黃麴黴毒素B₁的滋生提供了天然溫牀。黃麴黴等產毒黴菌的生長繁殖對溫溼度極爲敏感,適宜溫度爲25-30℃,相對溼度需在80%以上。在多雨潮溼的季節或地區,空氣溼度大、通風條件差,食品原料和成品極易因水分積累而黴變。例如,南方地區的玉米、花生在收穫後若儲存不當,溼度超標會加速黴菌滋生;部分倉庫因缺乏科學的溫溼度監控系統,導致局部環境長期處於黴菌適宜生長條件下,毒素積累風險顯著升高。此外,不同食品基質的特性也影響毒素污染程度,如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的堅果、穀物,一旦黴變,毒素易在內部擴散,增加檢測和控制難度。
其次,人爲因素在防控過程中也常存在疏漏。在食品生產流通的全鏈條中,多個環節的操作不規範或管理不到位,都可能導致毒素超標。生產端,部分企業爲降低成本,對原料驗收環節把關不嚴,未能及時剔除已黴變的原料;加工過程中,清洗、乾燥等預處理工序若不徹底,殘留的黴菌孢子會持續繁殖產毒。倉儲運輸環節,貨物堆放過密、通風不良,或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溼環境中,均會加速黴菌生長。檢測環節更是關鍵,傳統檢測方法往往耗時較長(如高效液相色譜法需數小時甚至數天),部分企業因追求效率省略檢測,或檢測設備操作不熟練、試劑失效等,導致無法及時發現超標問題,爲毒素殘留埋下隱患。
面對環境與人爲因素的雙重挑戰,構建精準高效的防控體系至關重要。武漢鈺品研生物專注於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與生產,依託自主創新技術,推出的黃麴黴毒素B₁快速檢測試劑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樣品前處理與檢測,爲食品企業、監管部門提供即時數據支持。通過標準化檢測流程,企業能儘早識別污染風險,優化原料採購與生產管理;監管部門則可藉助快速篩查結果,精準定位高風險環節,從源頭阻斷毒素超標,切實守護消費者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