噻虫嗪颗粒残留:使用后的土壤与作物表现​

2025-09-22

噻虫嗪作为新型烟碱类杀虫剂,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防治地下害虫及蚜虫等作物害虫。随着其使用量增加,部分区域出现噻虫嗪颗粒残留问题,不仅影响土壤生态环境,也可能通过作物吸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潜在威胁。

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,噻虫嗪颗粒残留会直接影响土壤微生态平衡。研究表明,长期低剂量残留可能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,如放线菌、固氮菌数量减少,影响土壤酶活性(如脱氢酶、脲酶),进而降低土壤肥力及养分转化效率。此外,噻虫嗪在土壤中半衰期较长,可能随降雨淋溶至深层土壤,间接影响地下水环境。

作物对噻虫嗪残留的吸收与累积也不容忽视。当土壤中噻虫嗪残留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,作物根系会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部分药剂,导致植株体内残留超标。具体表现为:叶片光合作用效率下降,叶绿素含量降低,出现叶片发黄、卷曲等症状;部分作物果实发育受阻,果实畸形率增加,可溶性糖、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降低,严重时影响作物产量。

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,及时开展噻虫嗪残留检测至关重要。武汉钰品研生物专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,其研发的快速检测试剂可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或酶抑制法等技术,在10-30分钟内完成土壤及作物样品中噻虫嗪残留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,操作简便、结果直观,为农业生产者、监管部门提供快速筛查工具,助力降低残留风险。